“媽媽,我要十塊錢”,三種媽媽不同做法,決定孩子不同的金錢觀

小時候,零花錢對每個孩子來說都算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教會孩子合理運用這份財富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而正確的財商也能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

這一天學校放學後,小明和同學們一起去了學校附近的一家文具店,同學們都在挑選著各式各樣的文具,突然有同學問小明,“你怎麼不選文具?”小明摸了摸口袋,只能裝作若無其事的說:“我有很多文具用品的,暫時不急著買”。

回去後,小明向媽媽反應了這個情況,問:“媽媽,我想要十塊錢”,可是媽媽的回應卻很冷淡,說小明還小,不需要用錢,有時候媽媽買就行了,這對小明心理上造成了不少的衝擊。

“媽媽,我想要零花錢”不同媽媽做法不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不同!

1、第一種媽媽:怕孩子亂花錢,就是不給,還替孩子管所有的錢。

還有部分媽媽從小生活條件艱苦,自己從來沒有零花錢,生活過得比較節儉。所以對待孩子零花錢方面,感覺也沒必要花錢,有需要買的東西自己可以幫孩子買,同時也能很好的把控生活的收支。但是這種媽媽的做法,容易給孩子造成理財能力低下,缺乏經濟獨控能力。甚至孩子可能出現在金錢意識方面出現極端行為。長時間無法掌控金錢,對錢財沒有概念,一單有錢就會大手大腳缺乏經濟獨立能力。

2、第二種媽媽:只有孩子勞動了,才會給孩子零花錢,這樣孩子不給錢就不勞動了。

“媽媽,我要十塊錢”,三種媽媽不同做法,決定孩子不同的金錢觀

現在有部分家庭會教孩子用勞動換取等價零花錢,這種做法到底可取不可取呢?

有一個朋友,從小教孩子做家務掙取零花錢,掃地2元,刷碗5元,洗衣服十元。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成效還不錯,孩子在家會積極的承包各種家務。然而有一天,他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在所有人都吃過飯之後,他喊著兒子幫忙刷完,“給我錢”孩子的回答讓所有人驚訝。這才意識到之前的勞動都是靠利益驅使的,用“零花錢”作為酬勞,活活的把意思家庭變成交易的市場。這個孩子形成一個“唯利是圖”得價值觀。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3、第三種媽媽:每個月給孩子固定的零錢花,教孩子記好賬,可以允許每月的額外的獎勵。

給孩子零花錢其實是鍛煉孩子理財能力一個最好的方式,實踐出真知。作為父母,適當的給孩子零花錢,幫助引導孩子如何分配與消費每筆花銷,怎樣提高節儉意識與理財能力。讓孩子有自己的主見,能夠很好的做到“收放自如”

消費教育是從實踐中去培養的,讓孩子親身去體驗、參與、辨別、領悟。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bb1f220c8b4ecd85466b366650cc7eea

前面兩種寶媽的做法就是反面案例,不利於孩子管理財富。第三種寶媽的做法,能夠讓孩子在和同齡人相處時不至於落人一等,在人際交往中很自信,同時也能有效控制孩子金錢的往來。更關鍵的是,孩子拿勞動來“要脅”家長,與拿好成績來“要脅”家長給錢相比,好成績對孩子的益處更大,也可以為孩子以後學習生涯奠定一個好基礎,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