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好被動怎麼辦? 專家指的是第四階段,“養育自發”的孩子

孩子學習好被動怎麼辦? 專家指的是第四階段,“養育自發”的孩子

孩子在學習上總是被動?事實上,專家提醒,孩子的“自發”可能也需要引導,循序漸進。

在有“自發”的孩子之前,有一顆“自願”的心

【孩子自己真的很懶、很被動,一直發展需要我盯,但我我們就不存在可能一直盯它】

我的孩子們真的很懶,很反應過度,拖延作業,不只是作業,而是日常生活,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甚至上學。在孩子們完成家庭作業和日常工作的時候,父母通常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監督他們。但是,家長自己已經很忙了,可能還有其他孩子要照顧甚至工作,這是不可能的,看著孩子。當父母沒有時間盯著他們的孩子看時,也就是說,當孩子們在“休息”和“釣魚時間”時,他們會被父母視為“拖拉”甚至“失敗”.父母盯得更緊了,但是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時間,如果休息一下,孩子就會放鬆下來... 這樣一直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持續下去,由於父母的努力,他們是“更懶惰”的孩子。這讓父母覺得他們的“努力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成長”,甚至變得越來越糟,孩子們可能開始爭吵,甚至反抗他們的父母,他們的情緒會變得越來越高,特別是在青春期,初中和高中,當“激烈的凝視”的策略變得越來越明顯的青少年,誰的價值隱私和自主,而不是讓你的父母盯著你,關上門或鎖上,你甚至不能盯著他們,他們是如此憤怒,他們打破門,毆打對方,並報告虐待。

雖然“學習”幾乎是親子衝突的核心部分,但筆者將分享一些針對“如何引導孩子自發學習”的育兒和諮詢經驗。

1、 瞭解中二數學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學習和”吃”是不同的。當一個人生病不能吃東西時,他或她可以強迫食物進入他或她的胃。胃會自動消化吸收這些營養。但”學習”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大腦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很多時侯大腦是沒有學習的,尤其是在「已經會」的事物,如見到好朋友,大腦不需花費力氣再去「認識這個人的名字、記住他的長相」;而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也是,大腦不必再花費力氣去「記住房間位置與擺設」,這些熟悉的事物發展都不會引起大腦的關注,也就不會有學習產生。

換句話說,只有當存在“不確定性,比如當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時,當一個新的情況發生時,或者當一個新的想法從舊的經歷中被觸發時,”大腦才會注意,然後就是“思考,記憶,內化”結果就會以“測試結果或行為改變”的形式呈現出來。

【如何應用在教育】

當我們明白學習的第一步是“引起大腦的注意”,而大腦本身沒有消化、排便等功能,但它本身的功能是“資訊處理”,同時又是一個“貪婪的資訊處理器”時,我們自然會“好奇”,想瞭解更多的新事物,這也是為什麼“八卦新聞滿天飛,點贊數突破千條”的原因。

因此,如果我們能通過適當的引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我們也能觸發學習“大腦注意力”的第一個關鍵步驟。以數學為例,我們可以通過“數獨遊戲”、“有趣的數學故事”甚至“完成食品材料的成本計算”等生活實踐,激發大腦對數學的關注,這也可以增強“數學的概念和運動”。

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使用“數學問題”和“數學公式”,認為“如果你不能學習,你就會練習; 如果你不能練習,你就會參加更多的考試”,那麼你就會練習,你就會練習更多的練習,你就會參加更多的考試,就像“強制餵食”模式一樣。不可否認,“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反復的計算”,確實有可能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但與“喚起好奇心,然後想學習”相比,這種方法更費力,而且“效果不大”,很可能使孩子感到厭惡和排斥,並使孩子“討厭數學”,這使得孩子更難“自發地學習數學”。

二、引導孩子─自願─「強迫」教不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志願的意思是”自願地,不受強迫地做某事”.因此,除了學校習作外,額外的「復習評估」、「試卷」及「輔導工作」都是兒童的「額外工作」。兒童必須”願意”和”願意”以達到預期的結果。讓你的孩子自願學習。

【如何應用在教育】

可以「由校內到校外」、「完成作業到準備考試」為原則,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學習。

第1階段─完成學校作業

作為一個學生,最基本的事情是自己完成學校的工作。因此,讓孩子明白這是他的「工作」 ,他應該「自力更生」 ,這點很重要。即使沒有,也要主動向別人請教,查閱參考書。因此,“自己做作業”、“問”、“參考書”等都是這一階段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為“獨立”學習奠定基礎。除非父母可以教給他們的孩子這些技能,直接送他們去父母的班級,否則這可能會導致一種“被動學習模式”,孩子們“依賴成人的指導,習慣於被成人盯著做作業,並依賴成人來檢查他們的正確性。”.

階段2-完成學校作業,準備學校考試。

待孩子能自主性的完成具體作業後,接著讓孩子進階到「準備考試」。可以用「任務拆解法」,把「仔細列出考試的內容」,如以「考數學2-1」為例,可拆解為「2-1一元可以一次一個方程式初階概念」、「2-1一元作為一次函數方程式中階計算」到「2-1一元還是一次反應方程式精熟活用」。讓孩子學習拆解「考試任務」,並逐一分析列出「達成每個任務要練習的內容」,如下:

這樣,孩子就可以學習如何「準備考試」。他也可以理解每個考試內容的要點。家長亦可瞭解子女的「學位」及「學習潛能」。

階段3-完成學校作業┼準備學校考試┼加強優勢學科。

如果一個孩子已達到能輕鬆自主「完成學校作業┼準備學校考試」,則是到了自己孩子我們可以學得更多的時侯。這時,則可以透過參觀學校、邀請學長姐聚會、想像能力名列世界前茅的興奮感等,讓孩子願意「跨出學校內本來的作業及考試」,再多加強一點的意願,則可以「本來就很強的科目」著手。舉例來說,本來國語就是比較拿手的科目,就從「每天不斷增加一則閱讀測驗」開始。這樣,從「最小系統最少最會最無難度」的方式進行就能「無痛」的讓孩子自願進入「額外學習更多學生更好」的自主學習階段。

第四階段-完成學校作業┼ 準備學校考試┼ 加強弱勢主體

通過前三個步驟逐步引導孩子完成作業,準備考試,甚至自願添加一些額外的內容,並在成人的鼓勵和過程中獲得的“進步感”,逐漸地,根據孩子的難度水準,讓他/她去參考書店或參加輔導班等。讓他/她自願接受挑戰,加強他/她的弱勢學科,並自願「學習輔導或加強實踐」。

在教育現場,常看到「父母心目中功課不夠理想」的孩子,也不管孩子的意願,直送「補習班」。在「學校功課考試」、「補習班功課考試」之下,只讓孩子兩邊都做不完作業、考不好考試,甚至「補習班回來」後才「開始寫學校怍業」更甭談「準備學校考試」。然後補習成效不如預期,才再怪罪孩子「不用功」、「補了也沒有用」等。而沒有「心甘情願」弄清楚「為何要補習」的孩子,更可能把「補習班淪為交朋友」、「逃避家裡」等手段,只是讓父母白花金錢,同時又「搞砸孩子的學習動機」,造成「愈補愈大洞」的情形。

還給孩子「第一次中國真好」的感動

記得初級中學期間閱讀“第一篇真的很好”的文字內容..。

第一次就好!第一次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從第一次看壯實的袖子,母鳥第一次生下幾個玲瓏剔透的蛋,第一次見雪,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自己做飯……但由於“補習”盛行,孩子們第一次“下水”大多是“一群孩子,在老師的哨子的指導下度過了游泳課”;大多數孩子的第一份家庭作業是在“入學前安排好的家長課上”完成的。

還記得,自己對於孩子就讀國小時,我因著工作教育之故,無法照顧讀半天的國小孩子,遍尋學校附近數十所的安親班,想找「不協助處理功課」的安親班,竟然沒有一所都沒有;而才藝班則幾乎都晚上才營業,因為「下午開課極少人參加,都在安親班寫作業」。所以,我自己揪了幾個同事以及朋友,有同齡的孩子,一起揪成下午的自學團體,安排智高等確實需要引導的課程。晚上,才讓孩子循著上面的步驟,一步步養成自主自學能力。而才藝部份,孩子會游泳,其從小就在我們游泳池鑽進水裡看別人怎麼踼水劃水中,藉由觀察、模仿中國一步步學會游泳。

到目前為止,兒子再過幾天就超過18歲了。面對考試,孩子選擇在早上5:30到達學校,並利用同學之間的差距。他把學校看成一個大圖書館,每天早上可以自學兩個小時;週末,我安排在圖書館學習,晚飯前回家享用晚餐,做各種健身運動;並做好學習考試,想考救生員的工作證,這樣你就可以保留更多的能力在大學工作,賺取生活學費。三年級的女兒也獨立安排早上5點起床學習,晚上和週末去圖書館,像她哥哥一樣安排運動。一方面,她表達她的壓力,另一方面,她保持健康的身體。

我自己也經歷了10多年的撫養。兩個孩子放學後都去圖書館自習,第一次體驗到“孩子們晚上不在家”的情況,也是第一次體驗到“晚間輔導”外包的“空巢時刻”。這也是第一次瞭解到“那些在夜間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輔導的孩子們把他們的家當作一個旅館”。孩子們在家的時間真的少多了。無論我們的孩子在大考中的未來處境如何,我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自願、自主、自發和自動”的學習能力,在這個“變化和改變”的時代,“自主學習”能夠幫助孩子適應環境的變化,保持他們的成長能力,並且可能是保守孩子一生的福音。